




内置字幕
重庆是一座具有 3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,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。其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达 4000 余项,包括川江号子、川剧、铜梁龙舞、梁平木版年画、走马镇民间故事等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市文化广电局和市新闻出版局的组织领导下,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(市文化艺术研究院)从 2011 年 12 月起组建科研工作小组,走访近 20 个区县 40 多个乡镇,历时 9 个多月,行程万余公里,收集和拍摄到大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音视频及文字资料,并从中精选出 60 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成音像制品陆续出版。
《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》第一辑分上、下两部,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成果,其内容包括传统戏剧,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,传统美术,传统技艺等类别。
木洞山歌,重庆市巴南区地方传统音乐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,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“巴渝歌舞”,中经战国时代的“下里巴人”、汉代的“巴子讴歌”、唐代的“竹枝”,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。木洞山歌源远流长,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,木洞山歌还有劳动号子、风俗歌、表演歌等多种样式,其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。木洞山歌曲目有《山歌好唱口难开》《走进深山雨要来》《木洞新气象》《赶场》等。
石柱土家啰儿调,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石柱土家啰儿调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,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,腔中少有装饰,行腔起伏流畅,易于掌握,便于传唱。其调式多为徵、羽、商调式,既有传统曲目,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。